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具体路径,即实现“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
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
关注一
从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用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现代农业,不仅是生产系统,还是生态系统、文化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总和。
委员们普遍认为,如果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基础的话,那么,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价值,同样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功能,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资源生态室主任闵庆文近20年来一直从事乡村生态文化价值研究。他表示,生态既是农业生产的创造,也是农业发展的资源。生态视角下的农业,包括丰富多样的农业生物资源、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景观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
“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发展品牌农业、优质农产品具有重要作用。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振兴乡村产业外,对于某些地方来说,可能关键还在于生产优质、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闵庆文强调。
不仅如此,生态价值的发掘,还将有助于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促进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发展。闵庆文举例说,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将倒逼农民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表示,要想体现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基本的生活条件问题。他指出,当前农村还有相当多的家庭没有通上自来水,甚至使用旱厕或公共厕所;一些农村的生活污水没有条件进行集中净化处理。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住建厅副厅长任勇对此表示认可:“加快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乡村振兴应该从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小处着手。
关注二
给予更多“真金白银的好政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谁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推进包括乡村生态建设在内的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应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主体力量。
宋丰强在郑州黄河滩从事了20多年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建成了3家4A级景区。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宋丰强有切实的感悟。在他看来,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走绿色兴农之路,可以带动乡村生态宜居。
宋丰强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框架下,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更多“真金白银的好政策”,比如在农村闲置资源利用上,放宽政策,允许农业龙头企业试点先行,租用闲置宅基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从而积极推动乡村生态建设。
来自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的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同样渴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作为党支部书记,过去十几年间,余留芬带领全村群众,将人均年收入从2001年的不足800元提升到2017年的18600多元。
“我们村原来是矿区,采煤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十几年前,我们意识到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开始退耕还林,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产业模式也随之调整,从事养殖饲料深加工等,还办起了酒厂,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归根结底,这与我们转变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余留芬说。
余留芬表示,岩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庄干净整洁,国家支持的沼气改造代替了燃煤,如同花园一般。“我们岩博村无贫困户,无外出打工人员,每天看着蓝天白云,在家门口实现了上班,幸福指数比城里人都高。”
下一步,余留芬打算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吸引更多人到岩博村来。“岩博村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人才素质的综合提升至关重要。如何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到农村来,留在农村,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进一步的支持。”余留芬说。
关注三
尊重传统,为乡村振兴提供给养
我国农村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这些价值,将其最大限度地融入乡村振兴中,委员们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闵庆文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重向传统学习。“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也有很多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比如刚刚申请下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就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循环。”闵庆文说。
闵庆文建议,应从文化视角出发,挖掘农业的丰富内涵。“比如人地和谐的农业发展思想、地域鲜明的农事节日习俗、丰富多样的民间乡土艺术,以及所衍生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有效给养,不仅可以提供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安全、营养、健康的物质产品,还可以促进文化农业与创意农业的发展。”闵庆文说。
传统和文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表示,农村不一定要特别繁华,但一定要有文化。“新时代,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带着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审视农村传统文化,需要承认时代的变化,明确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农村文化的合理存在方式,不可偏狭保守,更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从农村出来的我,真心期盼着我们的乡村有山有水,有人有生活,不仅农民朋友更加富裕,而且生活充满幸福感。它不是城里人带着滤镜看乡村的乡愁,而是真正激活乡村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闵庆文说。